查看原文
其他

和跳海聊聊,一个酒馆如何思考女性主义?|3.8 特辑

Brandstar 品牌星球Brandstar
2024-09-07

创始人二狗这几年对跳海做过很多公开表达,常提到一个观点,「跳海是一个对女性来说体验很友好的酒馆」。


他附带的数据是,「跳海的女性用户占到 70%左右」,市场内容负责人周周补充说,这是跳海公众号后台的订阅比,可能行为本身有一定的性别因素。


但的确,在店里最醒目的位置贴上「no means no」的海报,在店里为流动女工举办展览,或者说举办讨论性的全女沙龙,这些动作你在别的酒吧可能不太会看到。



类似这样与女性相关的表达却持续在跳海发生,并成为了一家店一年 200 场活动中的一个「专题系列」。


有意思的是,对女性话题的关注并不是从品牌第一天开始的,「跳海的初创团队都是男性,最早的跳海像是一个摇滚乐酒吧,滚圈常说一句话叫『保护姑娘人人有责』,这是一种相对古典的、前现代的态度」。


这几年,关于「如何在一个酒馆里践行女性主义」的探讨开始从无到有,一步步在跳海这里被实践。


但显然跳海并不是一家强调性别,或为女性设计的酒馆,女性主义的显露,一方面,从本质上看或许是因为商业模式作为前提。就像很多人已经分析的,跳海卖的不是酒,也不是异性社交,而是一个城市青年社区。对社群生活的无差异需求更广泛地影响了这家酒馆的性别比例。


但表达也同样重要,跳海是一个在沉默和发声之间会选择后者的团队,内部以此为准则,在与用户沟通时也是如此。


表达的原因和动力很直接。


「现在在酒馆,一线员工可能每几周都还会碰到一次男性客人骚扰女性客人,或者男客人骚扰女性员工。在不断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,大家会对女性的处境有更鲜明的认识,很自然会化作为我想做点什么。」


以下对话,是在 2024 年三八妇女节前,我们对跳海市场内容负责人周周的一次采访,她也是团队内部女性话题的发起者之一,见证了这几年跳海与此相关的全部实践。



Question

& Answer


Q: 品牌星球

A: 周周 ( 跳海市场内容负责人 )




二狗之前在播客里提到,跳海是一个「公认女生喝酒最安全的酒馆」,且你们有 70%的用户都是女性,目前这个比例有没有什么变化,跳海 1000 多个「打酒师」中女性的占比会有多少?


实际上,跳海目前在性别比上没有一个特别准确的统计数据。从公众号后台来看,跳海的订阅者大概有 70%左右是女性,但不排除这个行为本身就包含了一些性别因素。


如果是问女性打酒师的占比,从直观感受上,可以肯定我们的女性打酒师比男性要多。


虽然二狗在演讲或聊天时会说我们有互联网意识,但我们并没有对用户进行极端的数据化定义。



那比如对于用户,数据之外,你们会更关注什么?


跳海内部可能更擅长做定性研究。比如给用户做画像,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消费环境,他们来跳海喜欢哪些部分;当人们说我们的氛围好时,我们想知道他们指的是什么;如果做用户调研,我们会更关注这些内容。




作为一个酒馆,跳海为什么会下意识去关注到女性议题,近两年还会看到你们在门店和活动上有持续的动作?


首先和我们的团队有关,跳海团队本身就是一些相对没有那么主流社会化的人。


当这样一群人一起做一个酒馆时,我们下意识就不会服从于传统酒馆里的社交范式——酒馆在很多时候被看作是特别异性社交导向的,而这种异性社交往往是利好男性的。


但跳海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关注到性别议题,最早的跳海其实有很浓的男性底色。


那时候的跳海其实算是一个摇滚乐酒吧,有点类似于大家想在这里寻找到自己的同温层。滚圈有一句话叫做「保护姑娘,人人有责」,尽管那时候的跳海对于女性用户也是友好的、善意的,但是我认为这种善意相对还是一种前现代的骑士精神,还是把姑娘当客体了。


跳海beta版打出的第一杯酒

两位男性初创伙伴



相对现在跳海在女性议题的表达和关注,其中是有什么转变的契机吗?


其实主要还是这个团队的价值观。


举个例子,2021 年我还在跳海当新媒体实习生,当时上了一款很好喝但度数很高的酒,我们会每天在社群里发布当天的酒单,酒的文案里就带了「失身酒」这样的词。


我当时看到后,就跟疼疼(北京跳海负责人)讲,我不喜欢「失身酒」这个词,它带有一种暗示,我相信很多女性客人看到这个词也会感到不舒服。


我当时也在想,这件事对一个酒馆来说真的重要吗,可能很多人不太想去成为这个 trouble maker,所以没有人说出来,但这样的符号在不断入侵我们的生活。



但当我讲出来后,疼疼很开心地接受了,他告诉我以前没有想过这件事,并说以后不会再这样写了。


这件事情会让我意识到,虽然跳海男性的底色是很浓厚的,但因为大家的底层价值观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,所以当我跟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,他会立刻意识到,这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事,并会去改。


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价值底色,让女性主义这个话题能在跳海慢慢地完善起来。



从一线的角度来看,在你们的观察中,当下的酒吧场景中有哪些对女性不友好的现象仍在发生?


比如大家会默认酒吧有一个 dress code,我觉得就挺不友好的,大家都要装扮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,或者说我今天要在外貌上看起来比较有「竞争力」,我才能够享受这个场合,我觉得这是挺不公平的。


深圳跳海-一个夏天的夜晚


同样我们其实不喜欢「服务员」这个词,我们会告诉一线的朋友,如果被叫服务员的话 ,你可以选择不理他。


因为在一个消费场景里面,你管一个特定的人叫服务员,然后把 TA 呼唤到你身边,它其实是一种权利话语。有可能客人只是需要帮助,但另外一方面,他有可能会觉得我是不是可以对你做一些更过分的事情?是不是可以违背你的更多意愿?


现在在一线的同事,可能每几周都还会碰到一次男性客人骚扰女性客人,或者男性客人骚扰女性员工。


就是这种切实发生在身边的小事,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它背后系统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和答案是什么。在这个过程中,跳海一线成员在不断处理这些事情时,大家会对女性的处境有更鲜明的认识,就会化作为我想做点什么。




你认为跳海会吸引到这么多女性用户的本质原因是什么?


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去性别化的社交,跳海的氛围不会让大家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身份。


因为一旦以异性社交作为前提,所有行为都更容易带上一种许可和不许可的界限。但人本身就对社会关系有各种各样的依赖,期待着别人带给新的体验和刺激,这种社交它本就不以男性、女性或者说性取向为前提。



什么样的社交是所谓「去性别化的社交」?


我们想在酒馆里去营造每个人以一种相对本质的状态和别人交往,大家能够刨开很多身份标签,作为「人」去认识的一种关系。


比如我们会把一线成员叫做「一千零一夜守夜人」,我们希望给所有走进店里的客人提供的是一个美好的夜晚,而不是一杯酒。


我们会说,在跳海店里能够发生的最可贵的事情之一,就是和陌生人成为一瞬间的朋友。那个「一瞬间的朋友」,我觉得反而是现在大家日常生活中很需要的东西。



那具体到实践上,跳海如何塑造这样的社交氛围?


主要是从社群和表达两个方面。


社群的话其实和我们的核心用户,也就是和打酒师有很大关系。


打酒师们不仅是和跳海建立联系,他们互相彼此也会建立联系,他们可能是在跳海认识的,然后成为朋友,甚至会相约一起去别的地方,大家天然地回到一种类似高中班级的群体生活状态,互相坦率,但是又把握着真诚的边界感。


在吧台内的打酒师们


我们的打酒师们在面对客人时也不会带性别导向的预设,比如给客人推荐酒的时候,他们不会专门给女性推荐低度数的酒,而给男性推荐高度数的酒,只会问你喜欢喝什么,也不会对任何人的选择感到意外。


从表达来讲的话,跳海的很多活动首先是不会强调性别,然后是会尽量地降低门槛,让所有人都能参与。


比如说当我们做一个骑行活动的时候,会鼓励共享单车也参与进来,我们会发现这种打破一些圈子和壁垒的态度,首先就能感染到别人。对于社群生活的需要,我觉得这一点对城市的青年人来说是相通的,大家一定都有公共生活的需求,大家一定都想在上班之外见一见别的好玩的人,遇到更多的可能。


但是在涌入社群生活的能力上,男女是有差异的,我们发现女性成员会更适应一些,我觉得是这一点可能更广泛地影响了跳海用户的性别比例。


共享单车友好的季节性环海骑行


这个洞察很有意思,可以具体分享下你们的观察吗?


融入社群可能首先是你对某个内容或活动感兴趣,关心它带给你的情绪和感受。而在内容的接收和交流之外,社群生活还涉及到与他人去建立联系,比如可能从简单的聊天开始,然后在这个过程中,逐渐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需求。


在这方面,女性成员会更容易适应,因为在生活中,女性友谊往往涉及这些互动,而男性友谊可能更倾向于共同参与活动,比如大家一起玩游戏、一起打球。


男性可能更常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建立联系,女性会更擅长于无特定目的的社交,仅仅是为了享受彼此陪伴的时刻。



回到女性议题的具体表达上,作为一个酒馆,跳海会有哪些表达的边界?


我们其实不太关注审查的界限或是担心性别对立,而是更关心表达的动机。


我们真正关注的是,我们的表达是否为了某个议题做了贡献,还是仅仅为了展示自己的正确性。这种区分机制非常重要,因为作为一个酒馆,我们有自己能够表达的范围。


我们希望找到自己真正能发力、能做的事情,而不是看到每个话题都往上靠,可能在很多时候我们会保持沉默,倒不是说为了安全,而是出于尊重。不去讨论不该我们讨论的话题,不去消费或僭越他人的身份。



什么事是属于你们能够表达的范围?


比如在 2023 年的三八妇女节,我们做了一个超小规模的调研,了解酒馆从业女性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歧视和不适。


我们会发现,有女性员工因为工作时间的特殊性而遭受邻居的异样目光,或者无法向父母坦白自己的职业,甚至在店内被男性客人骚扰。我们把这些内容整理成报告发出来,我觉得这个是很好的,这种是我们表达范围内的事情。



同样就像绿色蔷薇的展览,我们展出了女工姐妹的诗歌。这个活动可能会让更多人关注到跳海,增加品牌的好感度。但我们希望这种好感能够转化出去,比如通过一个二维码就可以支持绿色蔷薇,也可以采购女工制作的手工艺品帮她们办市集。



我们希望把女工们摆在最前面,把接受到的情绪完完全全的交给这个主体本身,而不是交给跳海,跳海只是一个支持的平台而已。

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市场内容部最需要判断的边界是,我们是否在囤积一种好感,是否在利用当前舆论中的话题光环,我们不想做这样的事情。



在策划这些活动时,你们日常怎么保持对女性话题的敏锐度和感受力?


跳海市场部其实很少直接去组织女性相关的表达和活动,很多事情是从我们一线成员来的。


比如女工组织的这个展览,也是深圳的同事先在我们组织的市集上认识了绿色蔷薇的负责人,然后在深圳做了单场的活动。然后我们市场部看到了觉得这个活动非常好,再把它推广到全国的跳海。


我觉得女性主义这个话题在跳海,自上而下主要是传达共识,然后大家再自发地去做各种各样的表达。



很好奇你们如何在团队内部对齐认知?


我们其实践行的最基本原则就是一种个人主义为前提的集体生活,去维持自己的宁静和尊严,同时参与到和他人的联系当中去。


比如当我遇到性骚扰的事情时,我的反应会很强烈,其他女性成员也是类似,但每个人的反应程度可能不同,有些男性同事可能只是认为这件事情不对,但他们不会感到同样的愤怒。


所以当这种认知差异出现时,我们内部最近正在做一个女性员工遭遇性骚扰的手册,都是一些很具体的事情,比如我们周围的人应该如何帮助她,我们应该怎么面对这个客人?


在这之前我们一直靠的是软性的共识,然后我们发现,这样的责任会过多地强加给个人,需要这个人有很完善的判断力。


跳海在过去两年经历了一个团队的迅速成长,一开始的团队成员要确认对方的价值理念,所以处理事情的方式反倒会容易一些,因为大家每天都面对面。但团队扩张之后,我们发现这些事情可能无法有效地传达给所有一线的成员。所以如果女性友好对跳海如此重要,那它就应该像薪资标准一样,明确地写在公司的手册里。



那在手册之外呢,你提到的「集体生活」是否反过来影响个人?


我很喜欢上野千鹤子有一个观点叫「一人一杀」,意思是说一个主妇可以改变一个丈夫。在跳海,对我们内部成员来说,就是你可以改变每天和你在一起上班的人。


如果你不吝啬于消耗自己的精力去吵每一个很小很小的架,去在每一个看起来不必要,但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去贯彻你的想法的话,这些事情最终都会慢慢改变的。



跳海各个职能的成员都会有这样的特质,就是我很敢讲道理,我不会因为你的身份就直接听你的话,我们敢去争论,不是情绪发泄,而是真正地把问题讨论到底。


我觉得不管是女性话题也好,或者说更多价值观的问题,跳海最珍贵的就是我们内部是鼓励这种 trouble maker 的氛围,因为通过这样,你才有可能真实地去认识你身边的人。BRANDSTAR



\THE END/

作者:林依林/策划:李欣然、林依林、龚钰婷设计:吴浩/出品:品牌星球

精彩内容推荐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品牌星球Brandstar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